Search

哎,「豎臊」闖禍了!
最近有很多朋友與我分享,有位朋友高談闊論豎臊的製作與經驗,其實他不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哎,「豎臊」闖禍了!
最近有很多朋友與我分享,有位朋友高談闊論豎臊的製作與經驗,其實他不是第一個跳出來談豎臊的人,自從我在「百年台灣古早味」這本書上談過豎臊以後,好多人在沒有配方、沒有製作方法下,以憑空抓藥的方式做出,但這也不算離奇。記得有次我在一場新書會中分享豎臊,想讓讀者們品嚐豎臊的獨特美味,那一場活動的確因為美食而轟動,但有位厲害的俠客吃過一碗之後,隔天就在網路上銷售起豎臊。

這段時間以來,我發現江湖對豎臊可真是興趣十足,只可惜我答應過,不會公開豎臊的製作配方,現在反過來看,幸好自己一直堅持承諾,倘若我教了製作方法,不管學藝是否精湛,這場武林爭戰肯定會廝殺得更為精彩。

其實豎臊的故事很曲折,當年在走訪古早味料理時,一位大姐教我豎臊,當時我無心學習,一心只想將書本完成,但是大姐認為這是她唯一能留給我的資產,希望我能好好學,萬一哪天不如意流落街頭,至少還能賴以維生。其實豎臊的背後乘載著一段傷心故事,所以當時大姐一直叮嚀,千萬不可以外傳,免得很多人會為此技術殺得眼紅。

早年大姐收留了一位誤入歧途的年輕人,這年輕人家裡賣著肉臊飯,生意非常了得,這位年輕人也在家中幫忙做著肉臊,但胸懷傲氣的他可不甘願一生只做肉臊,加上家人因為忙碌而無心照顧,使得他開始四處惹是生非。大姐收留他之後,年輕人曾經收斂一陣子,跟大姐相處融洽,也將自己製作肉臊的好手藝教大姐,而這款肉臊正是「豎臊」,好景不常,某日年輕人帶著大姐的獨子在外闖禍,這位年輕人平安逃回大姐家中,但大姐的獨子卻被人砍死。難過心碎的大姐學會了豎臊,卻意外喪失心愛的兒子,所以她也不願再做豎臊,每次做起總痛心不已。

當我學會豎臊之後,趕忙請家中長輩品嚐,所有長輩都說這是家中早年熟悉的味道,大家都感覺奇怪,怎麼會有一款肉臊消失在生活中多年?長輩們好奇之下與大姐見面一聊,才發現大姐早年收留的那位年輕人,他的爸爸就是家族中的總鋪師,離開家族後靠這款竪臊經營起興隆的生意,想不到這道失去的菜又戲劇化地回到家族餐桌。

製作豎臊可一點也不簡單,得連續炒過數小時,讓水分散失後只剩膠質,製作完成後還得裝在甕中保存,然後擺放在竹管屋的陰涼處,放置六個月後才能開封揭曉,時間不到可是不夠熟成、稱不上豎臊,若是長了黴菌就代表製作失敗,整甕都得丟棄,所以是道費時、費工的料理,急也急不得。

曾經我看到一本書中提及,豎臊若長滿白色黴菌就代表成功,長綠色黴菌就是失敗。看到這裡心中不禁直喊:真是扯!失敗就是失敗,不能混為一談!也有書上寫道,豎臊做好後兩個星期就可以吃,哎,心中真是涼了一截,他們講的都不是豎臊啊!

豎臊配上飯就是完美組合,然而這也是唯一的組合,豎臊只能做成肉臊飯使用。我曾看過有人說豎臊可以拿來做米糕、擔仔麵,這可真是大錯特錯,不只沒做功課,也看得出不懂做菜,應該說更不懂吃呀!以為一款肉臊就能走遍天下,實在謬誤,台式肉臊千百款,不同樣式的肉臊得運用在不同菜色,擔仔麵、米糕、蚵仔煎…….都用不一樣的肉臊,我曾經為此出版一本「一碗肉臊飯」,詳細紀錄做法,希望大家知道,台菜一點也不簡單,可別小看「肉臊」兩個字,肉臊是門深厚的藝術。

我很常遇到朋友想找我吃豎臊,必須說,我手上可一點也沒有,要做也得等上半年。現在的我終於懂得大姐的苦心,豎臊真的不適合外傳,做法沒公開的情況下就掀起漣漪,若公開後還真不敢想像。當年我堅持的諾言依然會信守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從小喜愛恣意悠遊於歷史巷弄,對於古老的人、事、物充滿特別的情感。喜歡時髦,卻又鍾情於老文化,喜歡以不同的方式,探究、傳遞文化,特別偏愛以『吃』來談論文化,因為這是最不沈重的文化認識方法。 成立一個自己的烹飪空間,讓更多人能更容易學習台菜烹調,台菜的背後有許多文化意涵,希望透過互動,活絡台菜的價值。
想認識台菜的絕美風華嗎?美食作家黃婉玲老師將親自教您烹調台灣大菜,帶您窺探台菜之美,歡迎您加入課程,報名電話06-2020968或至官網查閱細節https://taiwan-cuisine.com/聯絡/
View all posts